濕從何來?濕重應怎辦呢?

vitality's 的頭像

     總是感覺整黏黏膩膩,頭目或四肢沉重?整天乏力疲倦,經常想睡覺,自覺毫無活力、提不起勁?又或者脘腹脹悶、胃口不佳?或是經常大便稀溏?伸出舌頭看看,舌苔厚厚一層白色或黃色、舌邊有許多齒痕?這些都是濕重的表現。但是,「濕從何來呢?」   

     曾經有位病人,全身關節重痛,走來治療,就問了這樣一個問題。      後來我問她:「你住的地方近海嗎?」「正是,家在海邊。」

      

    濕氣可以從四周環境而來,人住在海邊,身體哪能不聚濕呢?試試看,把一張紙巾放進裝滿水的盆中,會有甚麼效果?紙巾不一會已經把水吸飽,成為糊糊爛爛的一片了。人體也是這樣。久居濕潮地區,或經常涉水工作,都是濕阻發生重要外在因素,這是外來的濕氣,就是「外濕」;同樣道理,當天氣潮濕的時候,人體也容易聚濕,感到比平常疲倦,這是簡單不過的道理。同樣,寒氣也能從四周環境透果皮毛侵入人體。試過洗過頭後不把頭髮吹乾嗎?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出現頭痛頸梗,因為寒濕侵進人體,留於經絡,使肌肉收引所致。中醫認為,自然界中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等「六氣」,本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,但當六氣太過,便可能會侵犯人體,稱為「外感六淫」。其中,「濕」邪主要的特是:濕為陰邪、易損傷陽氣,濕性趨下,濕性黏滯,並且纏綿難癒。      聽過「病從口入」吧,濕也可從口入,使中焦 (脾胃) 受損。吃太多肥甘厚味或生冷、甜食,會使脾陽不振,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,過剩的「營養」就成為多餘的痰濕,聚在體內。

 

     另外,勞逸過度也是生濕的原因,過勞或思慮太多,會消耗脾胃之氣,無法運化水濕,過逸則脾氣不振,造成水濕內停。

中醫認為,肥人多濕,可以反過來說,濕的人多肥胖,這也成道理。因為化濕功能不佳,濕氣聚在體內不去,成為水腫、脂肪,人當然顯胖了。      脾胃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。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即是說,胃能接受、容納飲食,脾能夠將吃下去的食物和水份轉化成人體能吸收的營養。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胃虛弱會導致氣血不足,人就會顯得沒有精神。當脾虛的時候,攝取的水份沒法被轉化吸收,就變成廢水積在體內,進一步凝聚成為內濕。內濕一旦存在於體內,就需要消耗更多脾的能量,使脾變得更虛,成為惡性循環。當脾虛失運,原本正常攝取的水分會留滯在體內,日久成濕,水濕儲存日久,便濃縮成痰,留存於身體不同部位,就會形成種種症狀。

     那麼,怎樣才能去濕呢?     

除了注意不要久留在濕氣太盛的環境下、飲食節制外,中醫認為,脾主四肢,對於有濕的人,最好的方法是運動,平日作適度運動,四肢動一下,脾臟功能就會較為活躍,化濕能力也會相對提高。當然,調節情志,避免思慮傷脾也是很重要的。 

    以下介紹一款「健美去濕茶」,適合濕重的人飲用: 材料:陳皮、茯苓、赤小豆、藿香、草決明、茶葉,等份。 功能:利尿,去濕,祛脂,降壓,減肥。 適應症:肥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等。 作法:將材料混合,研末。每次服用量6-12g。沸水沖泡5-10分鐘。每日1劑,分服。

(上方只屬於保健範疇,不能當作治療藥品,由於各人體質有異,有疑問應請教註冊中醫師) 

轉載自: 和生中醫藥坊http://www.vitalitytcm.com/blog/?p=1170

相關病案: 無名腫毒在腮邊

Chinese, Traditional
隨意評級: 
您的評分: 無 星 Average: 3.1 (8 votes)

如果您是醫生/專業醫護人員, 亦可以申請部落格(微博)文章帳戶

申請部落格(微博)文章帳戶